正視台灣教育資源的浪費-非凡週刊 2011.01.23
馬總統在元月十日的一場經濟論壇中表示,台灣要發展成為「亞太大專教育中心」,可以成為消化過剩大學教育資源的良方。事實上,台灣擁有優秀的科技及管理教育師資與設備,的確可以輸出到經濟蓬勃發展但大專教育資源不足的東南亞與中國大陸。
或是也可以招攬東南亞及大陸學生來台留學,抑或是到當地設分校。例如越南胡志明市就有澳洲學校在當地設立私立工學院,學費非常昂貴,但越南學生仍趨之若鶩。
要討論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從數據上來看最為清楚。2010年台灣新生嬰兒數降至十六萬七千萬人,生育率七.二%,可能是世界最低水準!2000年新生嬰兒還有三十萬人,至今已減少四成多。
因為新生嬰孩十年來持續減少,因此中小學紛紛減班。當中小學持續減班、師資過剩時,教育大學沒有理由再擴編校地、增建校舍。但筆者住在大直,卻看見「台北教育大學」有一大片預定校地,是遷校用,還是擴增用?同樣在中南部也看到一些國立大學擁有遼闊的閒置校地,卻沒有經費蓋校舍;縱使蓋了校舍,也招不足學生;否則就會對私立大學產生更大的排擠效應。
十年來(一九九九至二○○八年)台灣大學院校自一百零五所增加到一百四十七所,學生人數自五十三萬七千人增加到一百二十二萬人。大學畢業生自八萬七千人增至二十三萬人;碩士畢業生自一萬五千人增至五萬四千人;博士畢業生也自一千三百人增至三千一百人。如此巨幅成長,固然普遍提高了台灣人民教育程度。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當前社會人力資源過剩,與青年嚴重失業問題。
馬英九總統說,他當年考大學錄取率是二七%,如今已達九○%,若扣除重考生錄取率則達一○○%。總分個位數也能進大學,許多私校甚至招生不足,因此這些學校老師無從正常教學或要求學生,否則學生揚言轉學到同樣招不足學生的其他學校。教授感嘆大學生素質太差,大學至今卻沒有退場機制。
另一方面在社會重視學位觀念下,一些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再升格為科技大學,最後改制為綜合大學。早年為發展技職教育設立之專科學校(二專、五專),已從一九九九年的三十六所減少到二○○八年剩下十五所,畢業生則從十二萬人減少到二萬八千人。
結果我們少了一流的專科技術員,卻多了三流的大學生。為了改制為綜合大學,勢必擴增一些文、法學科,讓原已過剩的文、法學科畢業生更難找工作,而企業界又普遍感受到技術工、工程師及科技人才之不足。我們放任擴充的大學教育,似無考慮到學生就業供需問題。
教育資源的閒置浪費、大學生素質低落與供需不平衡,才是當前台灣教育的大事。教育部、民意代表與媒體要多管些大事,不要在小事上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