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舌尖上的北港》麻油鴨肉米糕
【本週建國廚房的主題是~北港隱藏版美食,
這次最大的挑戰就是ai繪圖常搞不懂米糕和油飯的差異,還有鴨肉畫出來往往是厚切片狀。】
在北港的街巷間,總能尋得一縷若有似無的麻油香。這香氣,像是一條無形的絲線,牽引著我走向兒時的記憶。每當寒意漸濃,我總會不自覺地循著這香氣,尋找那一碗溫暖心魂的麻油鴨肉米糕。
在我的記憶裡,土番鴨有著一種特別的氣質。這種鴨與一般家鴨不同,牠們生性好動,在稻田間來回穿梭,以稻穀和田間小生物為食。老一輩的人總說,正是這種自然放養的方式,才能練就土番鴨那結實的肉質和獨特的風味。
每次看見鴨販挑選土番鴨時的專注神情,我彷彿能看見一段歷史的回眸。原是原住民放養的品種,卻在這片肥沃的雲林平原上,與稻作、與人們結下了難解的緣分。牠們的肉質緊實,脂肪含量低,特別適合熬煮,而這正是麻油鴨米糕的靈魂所在。
在北港,幾乎每個老店都有自己的秘方。圓糯米經過長時間的浸泡,粒粒飽滿晶瑩,這是為了讓米粒能充分吸收之後的鴨肉湯汁。當麻油在老鐵鍋中滾動,拍扁的薑片被油溫烘出香氣時,整個廚房便瀰漫著一種令人安心的氣息。土番鴨肉在麻油中慢慢煎煮,那股特有的韌性漸漸在文火中化開。這時候要特別耐心,讓麻油的香氣完全滲入鴨肉,再加入適量米酒,使酒香與麻油的醇厚交織在一起。等到鴨肉軟嫩,湯汁收得恰到好處,便將蒸好的糯米與這琥珀色的湯汁拌勻。
每次捧著熱騰騰的麻油鴨米糕,看著糯米裡透著鴨油的光澤,聞著撲鼻的麻油香,總讓我想起北港的變遷,稻田裡的鴨群是最美的風景,如今,雖然養鴨的人家少了,但這道承載著記憶的美食卻始終如一。
當我咬下第一口米糕,溫熱的糯米帶著鴨汁的香濃,土番鴨肉的韌性在口中慢慢化開。這不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像是在品嚐一段凝結的時光。米糕的軟糯中藏著北港的人情味,鴨肉的鮮美裡蘊含著這片土地的故事。
坐在桌前,望著牛墟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我常想:或許正是這樣的美食,才能真正訴說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需要太多修飾,只消那麻油的香氣,土番鴨的韌性,還有那一份代代相傳的堅持,就足以打動人心。
在這個變遷迅速的年代,能夠守著這樣一碗傳統的麻油鴨肉米糕,是我們這些在地人最大的幸福。因為在這裡,不只能嚐到最純粹的味道,更能找到屬於北港的記憶印記,那是一種說不出的鄉愁,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思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