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求新求變----戊戌變法的背景
(一)甲午戰敗,暴露單靠洋槍火砲不足以自強,於是許多人要求制度層面的改革
1. 改革主導者:讀書人取代行政官員成為要角
2. 改革性質:演變為群體的覺醒,新知識份子應運而生
(二)嚴復翻譯「天演論」,介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原理,闡發救亡論證,大大影響國人的世界觀
二、康有為、梁啟超(推動)
(一) 光緒21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康、梁聯合十八省舉人,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此即「公車上書」
(二) 維新要求形成風氣後,康、梁即辦學堂、立學會、開報館、培植人才,做政治改革宣傳戰;康又著書立說,贏得思想戰
(三) 康一再上書德宗,大獎救國之道,打動皇帝的心,戊戌變法於是登場
三、百日維新(經過)
(一) 時間:光緒24年(1898)4月23日~8月6日,共103天
(二) 內容:
四;戊戌政變(結果)
(一) 慈禧結合守舊派,囚禁德宗於瀛台,參與改革的「六君子」血灑菜市,康、梁逃到海外,新政幾乎全面停廢
(二) 戊戌變法失敗之因:
1. 德宗無實權
2. 變法犯眾忌又觸眾怒
3. 新政太急太多
(一)甲午戰敗,暴露單靠洋槍火砲不足以自強,於是許多人要求制度層面的改革
1. 改革主導者:讀書人取代行政官員成為要角
2. 改革性質:演變為群體的覺醒,新知識份子應運而生
(二)嚴復翻譯「天演論」,介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原理,闡發救亡論證,大大影響國人的世界觀
二、康有為、梁啟超(推動)
(一) 光緒21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康、梁聯合十八省舉人,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此即「公車上書」
(二) 維新要求形成風氣後,康、梁即辦學堂、立學會、開報館、培植人才,做政治改革宣傳戰;康又著書立說,贏得思想戰
(三) 康一再上書德宗,大獎救國之道,打動皇帝的心,戊戌變法於是登場
三、百日維新(經過)
(一) 時間:光緒24年(1898)4月23日~8月6日,共103天
(二) 內容:
四;戊戌政變(結果)
(一) 慈禧結合守舊派,囚禁德宗於瀛台,參與改革的「六君子」血灑菜市,康、梁逃到海外,新政幾乎全面停廢
(二) 戊戌變法失敗之因:
1. 德宗無實權
2. 變法犯眾忌又觸眾怒
3. 新政太急太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