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適才適性發揮教育真正的價值
1996年由李遠哲先生所領軍的教改會提出「廣設高中、大學」口號後,教育部對高等教育的管制解禁,我國大學、高中的數量開始出現大量擴張趨勢。然而在此同時,長期培養國家基層技術人才的高職教育卻被大眾忽略,出現大幅萎縮的現象。
社會傳統的觀念普遍認為「讀高中,畢業後可上大學」、「讀高職,畢業只能就業」,在文憑主義作祟下,高職一直無法像高中般得到社會大眾關愛的眼神,加上教育部將大筆補助經費挹注在高中,許多高職為了爭取經費,紛紛轉型為「綜合高中」。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84年,全國高中有176所,高職則有201所。到了2006年,全國高中(包括綜合高中)共有308所,而高職銳減為156所。
家長在社會舊有觀念影響下,抱著「既有高中唸,何必唸高職」的迷思,要求自己的孩子捨高職唸高中,造成高職學生年年減少,高中學生年年增加的趨勢。然而在這麼多的高中生裡,有許多後半段的學生其實都只是「高中陪讀生」,在高中裡他們學不到一技之長,又無法在考試中獲得任何成就,學習過程充滿挫折和無趣。僅因為「有高中唸」所以就唸,混完高中三年,因為「隨便考都有大學唸」所以就上了大學。上了大學卻依然無法幫助他們學得什麼特殊專長,畢業後的大學文憑也無助於他們的就業,更有甚者因為就讀的大學被貼上異樣的標籤(如7.69分上某大學,某大學一夕間知名度大增),造成學生讀完4年大學,繳了高額學費,畢業後除了一張「大學文憑」外,就揮一揮衣袖,什麼都不帶走!接下來的求職生涯,就會因為缺乏專長而四處碰壁!
其實有許多孩子是屬於「適合實做操作型學習」的學生,這些孩子或許無法在考試中得到很高的成就,在高中課程的通識教育中,他們的學習成就總是敬陪末座,但「不擅長考試的孩子」在技職教育中,卻有可能尋找出他們的一片天,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因為國家疏於宣導、因為社會舊有觀念、因為父母的期待,讓這些原能「行行出狀元」的孩子們,硬被放到普通高中,經過殘酷的升學考試,「低學習成就」造成的「低分效應」,讓他們飽受外界歧視,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家長應該盡快捨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不是文憑越高就是好,而是要鼓勵孩子找出興趣。唯有適才適性的教育才能幫助學子發揮潛力,替他們開拓一條康莊大道!「行行出狀元」不是癡人說夢,而是許多孩子真正夢想的實現!
1996年由李遠哲先生所領軍的教改會提出「廣設高中、大學」口號後,教育部對高等教育的管制解禁,我國大學、高中的數量開始出現大量擴張趨勢。然而在此同時,長期培養國家基層技術人才的高職教育卻被大眾忽略,出現大幅萎縮的現象。
社會傳統的觀念普遍認為「讀高中,畢業後可上大學」、「讀高職,畢業只能就業」,在文憑主義作祟下,高職一直無法像高中般得到社會大眾關愛的眼神,加上教育部將大筆補助經費挹注在高中,許多高職為了爭取經費,紛紛轉型為「綜合高中」。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84年,全國高中有176所,高職則有201所。到了2006年,全國高中(包括綜合高中)共有308所,而高職銳減為156所。
家長在社會舊有觀念影響下,抱著「既有高中唸,何必唸高職」的迷思,要求自己的孩子捨高職唸高中,造成高職學生年年減少,高中學生年年增加的趨勢。然而在這麼多的高中生裡,有許多後半段的學生其實都只是「高中陪讀生」,在高中裡他們學不到一技之長,又無法在考試中獲得任何成就,學習過程充滿挫折和無趣。僅因為「有高中唸」所以就唸,混完高中三年,因為「隨便考都有大學唸」所以就上了大學。上了大學卻依然無法幫助他們學得什麼特殊專長,畢業後的大學文憑也無助於他們的就業,更有甚者因為就讀的大學被貼上異樣的標籤(如7.69分上某大學,某大學一夕間知名度大增),造成學生讀完4年大學,繳了高額學費,畢業後除了一張「大學文憑」外,就揮一揮衣袖,什麼都不帶走!接下來的求職生涯,就會因為缺乏專長而四處碰壁!
其實有許多孩子是屬於「適合實做操作型學習」的學生,這些孩子或許無法在考試中得到很高的成就,在高中課程的通識教育中,他們的學習成就總是敬陪末座,但「不擅長考試的孩子」在技職教育中,卻有可能尋找出他們的一片天,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因為國家疏於宣導、因為社會舊有觀念、因為父母的期待,讓這些原能「行行出狀元」的孩子們,硬被放到普通高中,經過殘酷的升學考試,「低學習成就」造成的「低分效應」,讓他們飽受外界歧視,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家長應該盡快捨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不是文憑越高就是好,而是要鼓勵孩子找出興趣。唯有適才適性的教育才能幫助學子發揮潛力,替他們開拓一條康莊大道!「行行出狀元」不是癡人說夢,而是許多孩子真正夢想的實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