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及其失敗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曾國藩及其他自強運動的領袖雖走的路線不錯,然而他們不能救國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於他們的不徹底。他們為什麼不徹底呢?一部分因為他們自己不要徹底,大部分因為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我們試先研究領袖們的短處。
恭親王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五個大領袖都出身于舊社會,受的是舊教育。他們沒有一個人能讀外國書,除李鴻章以外,沒有一個人到過外國。就是李鴻章的出洋尚在甲午戰敗以後,他的建設事業已經過去了。這種人能毅然決然推行新事業就了不得,他們不能完全瞭解西洋文化是自然的,很可原諒的。他們對於西洋的機械是十分佩服的,十分努力要接受的。他們對於西洋的科學也相當尊重,並且知道科學是機械的基礎。但是他們自己毫無科學機械的常識,此外更不必說了。他們覺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及立國精神是至善至美,無須學西洋的。事實上他們的建設事業就遭了舊的制度和舊的精神的阻礙。我們可以拿李鴻章的事業作例子。
李鴻章于同治九年(1870年)起始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因為當時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對付外人,又因為他比較勇於任事,而且他的淮軍是全國最近代化最得力的軍隊。所以從同治九年到光緒二十年的中、日戰爭,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中心人物,國防的建設全在他手裏。他特別注重海軍,因為他看清楚了,如果中國能戰勝日本海軍,無論日本陸軍如何強,不能進攻高麗,更不能為害中國。那末,李鴻章辦海軍第一個困難是經費。經費所以困難就是因為中國當時的財政制度,如同一般的政治制度,是中古式的。中央政府沒有辦海軍的經費,只好靠各省協濟。各省都成見很深,不願合作。在中央求各省協助的時候,各省務求其少;認定了以後,又不能按期十足撥款,總要延期打折扣。其次當時皇室用錢漫無限制,而且公私不分。同治死了以後,沒有繼嗣,於是西太后選了一個小孩子作皇帝,年號光緒,而實權還不是在西太後手裏?等到光緒快要成年親政的時候,光緒和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怕西太后不願意把政權交出來,醇親王定計重修頤和園,一則表示光緒對西太后的孝敬,一則使西太后沉于遊樂就不幹政了。重修頤和園的經費很大,無法籌備,醇親王乃請李鴻章設法。李氏不敢得罪醇親王,更不敢得罪西太后,只好把建築海軍的款子移作重修頤和園之用。所以在甲午之戰以前的七年,中國海軍沒有添訂過一隻新船。在近代政治制度之下,這種事情是不能發生的。在李鴻章所主持之機關中並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和審計制度。就是在極廉潔極嚴謹的領袖之下,沒有良好的制度,貪污尚且無法杜絕,何況李氏本人就不廉潔呢?在海軍辦軍需的人經手的款項既多,發財的機會就更大。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我們船上的炮雖比日本的大,但炮彈不夠,並且子彈所裝的不盡是火藥。外商與官吏狼狽為奸,私人發了財,國事就敗壞了。
李鴻章自己的科學知識的幼稚也是他的事業失敗的原故之一。北洋海軍初成立的時候,他請了英國海軍有經驗的軍官作總教官和副司令。光緒十年左右,中國海軍紀律很嚴。操練很勤,技術的進步很快,那時中國的海軍是很有希望的。後來李鴻章誤聽人言,辭退英國海軍的軍官而聘請德國陸軍騎兵的軍官來作海軍的總教官,以後我國的海軍的技術反而退步。並且李鴻章所用的海軍總司令是個全不知海軍的丁汝昌,丁氏原是淮軍帶馬隊的,他作海軍的領袖當然只能誤事,不能成事。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海軍占世界海軍的第八位,日本的海軍占第十一位。我們的失敗不是因為船不如人,炮不如人,為戰略戰術不如人。
北洋海軍的情形如此,其他的自強事業莫不如此。總之,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運動所以不能救國,不是因為路線錯了,是因為領袖人物還不夠新,所以不能徹底。
但是倘若當時的領袖人物更新,更要進一步的接受西洋文化,社會能容許他們嗎?社會一定要給他們更大的阻礙。他們所行的那種不徹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對,若再進一步,反對一定更大。譬如鐵路:光緒六年(一千八百八十年)李鴻章、劉銘傳奏請建築,到了光緒二十年還只建築天津附近的一小段。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相信修鐵路就破壞風水。又譬如科學: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在同文館添設科學班,請外國科學家作教授,招收翰林院的人員作學生。他的理想是很充足的。他說買外國輪船槍炮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治本的辦法在於自己製造。但是要自己製造,非有科學的人才不可,所以他請外國人來教中國青年學生科學。他又說:
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日本蕞爾小國尚知發憤為雄,獨中國狃於因循積習,不思振作,恥孰其焉?今不以不如人為恥,而獨以學其人為恥,將安於不如而終不學,遂可雪其恥乎?
他雖說的名正言順,但還有人反對。當時北京有位名高望重的大學士倭仁就大聲疾呼的反對說:
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采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
恭親王憤慨極了,他回答說:
該大學士既以此舉為窒礙,自必別有良圖。如果實有妙策,可以制外人而不為外人所制,臣等自當追隨大學士之後,竭其搗昧,悉心商辦。如別無良策,僅以忠信為甲胃,禮義為幹櫓等詞,謂可折沖樽俎,足以制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
倭仁不過是守舊的糊塗蟲,但是當時的士大夫居然聽了他的話,不去投考同文館的科學班。
同治、光緒年間的社會,如何反對新人新政,我們從郭嵩燾命運可以更加看得清楚。郭氏的教育及出身和當時一般士大夫-樣,並無持別。但是咸豐末年英、法聯軍之役,他跟著僧格林沁在大沽口辦交涉,有了那次經驗,他根本覺悟,知道中國非徹底改革不可。他的覺悟還比恭親王諸人的更深刻。據他的研究,我們在漢、唐極盛時代固常與外族平等往來;閉關自守而又獨立尊大的哲學,是南宋勢力衰弱時代的理學先生們提倡出來的,絕不足以為訓。同治初年,江西南昌的士大夫群起毀教堂,殺傳教士。巡撫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稱讚士大夫的正氣,郭嵩燾則斥責沈氏頑固。郭氏作廣東巡撫的時候,汕頭的人像以先廣州人,不許外國人進城,他不顧一切,強迫汕頭人遵守條約,許外國人進城。光緒元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因為反對英國人進雲南,秘密在雲南緬甸邊境把英國使館的翻譯官殺了,郭嵩燾即上奏彈劾岑毓英。第二年,政府派他出使英、法。中國有公使駐外從他起。他在西歐的時候,他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他覺得不但西洋的輪船槍炮值得我們學習,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般文化都值得學習。他發表了他的日記,送給朋友們看。他常寫信給李鴻章,報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學生不限於機械一門,學政治經濟的都有。他勸李鴻章擴大留學範圍。他的這些超時代的議論,引起了全國士大夫的謾駡。他們說郭嵩燾是個漢奸,“有二心於英國”。湖南的大學者如王闓運之流撰了一副對子罵他: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闓運的日記還說:“湖南人至恥與為伍。”郭嵩燾出使兩年就回國了。回國的時候,沒有問題,他是全國最開明的一個人,他對西洋的認識遠在李鴻章之上。但是時人反對他,他以後全無機會作事,只好隱居湖南從事著作。他所著的《養知書屋文集》至今尚有披閱的價值。
繼郭嵩燾作駐英、法公使的是曾紀澤。他在外國五年多,略識英語。他的才能眼光與郭嵩燾等。因為他運用外交從俄國收回伊犁,他是國際有名的外交家。他回國的時候抱定志向要推進全民族的近代化。卻是他也遭時人的反對,找不著機會作事,不久就氣死了。
同、光時代的士大夫階級的守舊既然如此,民眾是否比較開通?其實民眾和士大夫階級是同鼻孔出氣的。我們近六十年來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並非由下而上,一切新的事業都是由少數先知先覺者提倡,費盡苦心,慢慢的奮鬥出來的。在甲午以前,這少數先知先覺者都是在朝的人。甲午以後,革新的領袖權慢慢的轉到在野的人的手裏,卻是這些在野的領袖都是知識份子,不是民眾。嚴格說來,民眾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礙之一。
- Feb 01 Sun 2009 13:21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大綱》04-3前進遇著阻礙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