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第五節 民族掃除復興的障礙


庚子拳匪之亂以後,全體人民感覺滿清是我民族復興的一種障礙,這種觀察是很有根據的。甲午以前,因為西太后要重修頤和園,我國海軍有八年之久不能添造新的軍艦。甲午以後,一則因為西太后與光緒爭權,二則因為滿清的親貴以為維新就是漢人得勢,滿人失權,西太后和親責就煽動全國一切反動勢力來打倒新政。我們固不能說滿人都是守舊的,漢人都是維新的,因為漢人之中思想腐舊的也大有人在。事實上,滿人居領袖地位,他們一言一動的影響大,而他們中間守舊的成分實在居大多數。並且他們反對維新,就是藉以排漢,所以庚子以後,滿清雖逐漸推行新政,漢人始終不信服他們,不認他們是有誠意的。


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時候,她就下詔變法。以後在辛醜到甲辰那四年內,她裁汰了好幾個無用的衙門,廢科舉,設學校,練新兵,派學生出洋,許滿、漢通婚。戊戌年康有為要輔助光緒帝行的新政,這時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過了。日本勝了俄國以後,時人都覺得君主立憲戰勝了君主專制,於是在乙巳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法,表示要預備立憲。丙午、丁未、戊申三年成了官制及法制的大調整時期。


丙午(1906)九月,厘定中央官制。前清中央主要的機關有內閣、軍機處、六部、九卿。所謂九卿,多半是無用的衙門。六部採用委員制,每部有滿、漢尚書各一,滿、漢侍郎各二,共六人主政,責任不專,遇事推諉。並且自道、鹹以後,各省督撫權大,六部成了審核機關,本身幾全不舉辦事務。軍機處是前清中央政府最得力的機關,原是內閣分出來的一個委員會,實際 佐皇帝處理大政的。自軍機處在雍正年間成立以後,內閣變成一種裝飾品。丙午年的改革,保存了軍機處,此外設立十一部,每部以一個尚書為最高長官。這種改革雖不完滿,比舊制實在是好多了。但十一名尚書發表以後,漢人只占五人,比以前六部滿、漢各一的比例還差了。所以這種改革,不但未和緩漢人的不平,反加增了革命運動的力量。


丁未年(1907年)滿清決定設資政院于北京,作為中央的民意機關;設諮議局於各省,作為地方的民意機關。戊申年,滿清頒佈憲法大綱,並規定九年為預備立憲時期。如果真要立憲,九年的預備實在還不夠。但是因為當時國人對滿清全不信任,故反對九年的預備,說滿清不過藉預備之名擱置立憲。


滿清在這幾年之內,不但借改革以收漢人的政權,並且鐵良和良弼想盡了法子把袁世凱的北洋兵權也奪了。等到戊申的秋天,宣統繼位,其父載灃作攝政王的時候,第一條命令是罷免袁世凱。此時漢人之中尚忠於清廷而又有政治手腕者,袁世凱要算是第一,載灃還要得罪他,這不是滿清自取滅亡嗎?


同盟會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滿人的把戲,積極的圖以武力推倒滿清的政權。丙午年,同盟會的會員蔡紹南、劉道一聯合湖南和江西交界的秘密會黨在瀏陽和萍鄉起事。他們的宣言明說他們的目的是要打倒滿清,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同盟會成立以後第一次的革命,也是三民主義初次充當革命的目標。不幸失敗了。同時還有許多革命黨員秘密的在武昌及南京的新軍中運動革命,清廷簡直是防不勝防。


這時日本政府應滿清的請求,強迫孫中山先生離開日本。中山先生乃領導胡漢民、汪精衛等到安南,在河內成立革命中心。他們在丁未年好幾次在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及鎮南關各處起事,戊申年又在河口起事,均歸失敗。同時江、浙人所組織的光復會也極活動。丁未年五月,光復會首領徐錫麟殺安徽巡撫恩銘,此事牽連了他的同志秋瑾,兩人終皆遇害。戊申年十月,熊成基帶安徽新軍一部分突破安慶。他雖失敗了,他的行動表示長江一帶的新軍已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


丁未、戊申兩年既受了這許多的挫折,同盟會的多數領袖主張革命策略應該變更。胡漢民當時說過:“此後非特暗殺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制彼虜死命之革命軍亦斷不可起。”汪精衛反對此說,他相信革命志士固應有恆德,“擔負重任,積勞怨於一躬,百折不撓,以行其志”。但是有些應該有烈德,“猛向前進,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種”。他和黃複生秘密的進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後事不成被捕下獄。這是庚戌宣統二年的事情。


汪精衛獨行其烈德的時候,中山先生和胡漢民、黃興、趙聲正在南洋向華僑募捐,想大規模的有計劃的向滿清進攻。這是汪精衛所謂恒德。他們於庚戌年十一月在檳榔嶼定計劃,先占廣州,然後北伐,“以黃興統一軍出湖南趨湖北,趙聲統一軍出江西趨南京”。定了計畫以後,他們分途歸國。次年辛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們的計畫的實現。軍事上雖失敗了,心理上則大成功,因為革命精神從此深入國民的腦際。


正在這個時候,清廷宣佈鐵路國有的計畫,給了革命黨人一個很好的宣傳的機會。那時待修的鐵路,以粵漢、川漢兩路最為急迫。困難在資本的缺乏,四川、湖北、湖南諸省的人民乃組織民營鐵路公司,想集民股築路。其實民間的資本不夠,公司的領袖人物也有借公濟私的,所以成績不好,進行很慢。郵傳大臣盛宣懷乃奏請借外債修路,把粵漢、川漢兩路都收歸國有。借外債來建設本來是一種開明的政策,鐵路國有也是不可非議的。不過盛宣懷的官聲不好,滿清已喪失人心,就是行好政策,人民都不信任,何況民營公司的股東又要損失大利源呢?因以上各種原故,鐵路國有的問題就引起多數人的反對,革命党又從中煽動,竟成了大革命的導火線。


同盟會的革命策略本注重廣東,但自黃花崗失敗以後,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等就想利用長江流域為革命策源地,他們在上海設立同盟會中部總會。譚人鳳特別注重長江中游之兩湖。那時湖北新軍中的蔣翊武組織文學社于武昌,藉以推動革命。在湖南活動的焦達峰及在湖北活動的孫武和居正另外組織共進會。這兩個團體雖有同盟會的會員參加,並不是同盟會的支部,而且最初彼此頗有磨擦。經譚人鳳調和以後,共進會和文學社始合作。


同盟會的首領原來想在長江一帶應該有好幾年的預備工作,然後可以起事。但四川、湖北、湖南爭路的風潮擴大以後,他們就決定在辛亥年〔宣統三年,1911年)秋天起事。發難的日期原定舊曆八月十五日,後因預備不足,改遲十天。卻在八月十八日,革命黨的機關被巡捕破獲,党人名冊也被搜去,於是倉卒之間定八月十九即陽曆十月十日起事。


辛亥武昌起義的領袖是新軍的下級軍官熊秉坤。他率隊直入武昌,進攻總督衙門。總督瑞徵當即不抵抗出逃,新軍統制張彪也跟他逃,於是武昌文武官吏均棄城逃走,武昌便為革命軍所據。革命分子臨時強迫官階較高,聲望較好的黎元洪作革命的都督。


武昌起義以後,一個月之內,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廣西、福建、廣東、山東十三省相繼宣佈獨立,並且沒有一個地方發生激烈的戰爭。滿清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並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了。


滿清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請袁世凱出來挽回大局。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辦法是不會生效的。袁世凱替清室謀得的不過是退位以後的優待條件,為自己卻得了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的地位。


辛亥革命打倒了滿清,這是革命惟一的成績。滿清打倒了以後,我們固然掃除了一種民族復興的障礙,但是等到我們要建設新國家的時候,我們又與民族內在的各種障礙對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耀昇的異想世界 的頭像
    耀昇的異想世界

    耀昇的異想空間

    耀昇的異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