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改革的原因
(一) 外在因素:
1. 統治者:不滿教會權力過高,與嫉妒龐大的教產。
2. 商人:不滿教會對工商活動多所限制。
3. 知識份子:受文藝復興思潮衝擊,質疑教會的權威。
(二) 內在因素:教會本身的腐化。
二、路德教派
(一)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攻擊教會,開啟抗議教派的先聲。
(二) 主張:否定教宗權威至上,宣告「聖經」是最後依歸,強調「因信稱義」,教徒可以直接解讀「聖經」,並將拉丁文聖經譯為德文。
(三) 路德教派為北德和北歐諸國所接受。
三、喀爾文教派
(一) 主張及其意義:法國喀爾文在瑞士完成他的神學思想體系,提出「預選說」,主張信徒得救與否,皆由上帝預先選定。信徒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儉,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茁壯。
(二) 喀爾文的教義迅速傳到西歐各地;在英格蘭的喀爾文教派信徒稱「清教徒」。
四、英國國教派
(一) 背景:英國的宗教改革,是由英王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而引發,他通過法案,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與教宗決裂。
(二) 到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確立了英國國教派(即英國聖公會)。
五、舊教的改革
(一) 動機:面對新教強大的反抗,天主教(即公教、舊教)上下也要求改革。「耶穌會」也應運而生。
(二) 影響:1.維繫天主教的聲望。
2.擴大了天主教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明末來華的利瑪竇即為一例。
六、宗教改革的影響
(一) 使基督教世界再度分裂。
(二) 君主的權力加強。
(三) 教派的分歧造成往後歐洲許多宗教戰爭,而這些宗教戰爭也讓法、英政府逐漸制定宗教寬容的法律。
(四) 宗教改革家倡導以母語讀「聖經」,也帶動歐洲教育發展及識字率提昇。
- Nov 23 Sun 2008 21:24
我的世界史-14 宗教改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