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 注 意 的 讀 音
  無論是「課堂的朗讀」或「比賽的朗讀」都要講求讀音的正確,否則儀態再好,朗讀技巧再卓越,都將功虧一簣。以下提出必須留意的地方,供有志練習者參考:
一、容易讀錯的音
  有些音本身容易混淆,有些音因為受母語習慣影響,有些音平時讀慣了習而不察都容易出錯,茲舉例說明:
1. 「ㄏ」和「ㄈ」──「ㄏ」是清音、不送氣、舌根擦音,「ㄈ」是清音、不送氣、唇齒擦音。兩者所不同的是發音部位,「ㄈ」是下齒跟上唇接近,「ㄏ」是舌根和小舌接近。閩南人的孩子,有一些人會把讀「ㄈ」的音變讀「ㄏ」,客家小朋友則正好相反。
2. 「ㄓ」「ㄔ」「ㄕ」「ㄖ」和「ㄗ」「ㄘ」「ㄙ」前者是舌尖後音,發音時舌尖要翹起來抵住硬口蓋前部,使氣息自其間的縫隙摩擦外出即成。因為舌尖後退,向上翹起,所以也稱翹舌音。後者是舌尖端抵住下牙,氣息受舌尖和下牙床的阻礙而成,所以叫舌尖前者。舌尖不翹,所以也叫平舌音。閩南地區的孩子,因為母語沒有翹舌音,所以容易把它讀成平舌音。因此要把「ㄓ」「ㄔ」「ㄕ」「ㄖ」各音節所收列的國字,逐字加以練習,自然可以收到字音純正的效果。
3. 「ㄌ」和「ㄖ」──「ㄌ」的發音部位是舌尖抵住上牙床,「ㄖ」是舌尖向後,和硬口蓋前部相接。「好熱」不能讀「好樂」,「自然」不能讀「自攔」。通常多半是把「ㄖ」讀成「ㄌ」,較少把「ㄌ」誤讀「ㄖ」。
4. 「ㄋ」和「ㄌ」──「ㄋ」是鼻音,氣流從鼻腔出去;「ㄌ」是邊音,氣流從舌體的兩邊出去。「南海」不能讀「藍海」,「連夜」不能讀「年夜」。
5. 「ㄜ」和「ㄦ」──「ㄦ」會讀成「ㄜ」,通常是偷懶所造成。因為「ㄜ」是舌面元音較好發音,「ㄦ」是舌尖元音,整個舌尖要捲至九十度,較難發音。「兒子」常被讀成「鵝子」,「小二」會被誤讀成「小惡」。
  此外,「ㄧㄝ」或「ㄟ」容易被省略「ㄧ」的音素而讀成「ㄝ」;「ㄩ」會被讀成「ㄧ」(因為閩南語無「ㄩ」韻);「ㄇㄥ」、「ㄆㄥ」經常被誤讀成「ㄇㄨㄥ、」、「ㄆㄨㄥˊ」(「ㄆㄥˊ」也會被誤讀成「ㄆㄣˊ」──「ㄣ」、「ㄥ」不分是學生常犯的毛病)。
二、輕聲字
  讀不讀輕聲,會使同一語詞改變詞義與詞性。例如:「東西(ㄒㄧ)」是指東邊與西邊,「東西(˙ㄒㄧ)」是指物品;「先生(ㄕㄥ)」是指較早出生,「先生(˙ㄕㄥ)」是對男士或老師的尊稱。
  輕聲是原字調在口語詞句中輕化而成,有些輕化很固定而明顯,非讀輕聲不可的,就是「固定輕聲」;另外有些只稍微輕化,甚至有的人口中並不輕化而仍用本調的軟音,那就是「非固定輕聲」或「比較輕聲」了。朗讀時,若能把輕聲讀出來,會予人「高明」的印象;反之,若連簡單的「固定輕聲」都沒讀出,就會被人「看扁」了。限於篇幅,僅提供「固定輕聲」之條例如下:
1. 助詞的輕聲-是附在句尾的「了」、「呀」、「嗎」、「呢」、「吧」、「啊」等字。
2. 助動詞的輕聲如:「覺得」、「坐著」等詞的「得」、「著」。
3. 介詞的輕聲如:「新的」、「綠的」、「慢慢地」、「跳得高」等詞的「的」、「地」、「得」。詞尾的輕聲如:「桌子」、「尾巴」、「我們」、「多麼」、「這個」等詞的「子」、「巴」、「們」、「麼」、「個」。
4. 名詞重疊字第二字輕讀的輕聲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姊姊」、「弟弟」、「妹妹」、「伯伯」、「叔叔」等詞的第二個字。
5. 雙音節動詞重疊使用構成的四音節詞語,第二、四字輕讀的輕聲如:「收拾收拾」、「看望看望」、「休息休息」等詞的「拾」、「望」、「息」。
三、ㄦ化韻
  ㄦ化韻是國語發音的一大特色。它具有改變詞性、使語言活潑生動的功能。依照我國語言學家趙元任博士的分析,ㄦ化韻具有下列的功用:
1. 表示小如:「短裙兒」(不是長裙),「小雨兒」(不是大雨)。
2. 具體字抽象化如:「到頭兒」(到一端)。
3. 動詞名詞化如:「板擦兒」、「鍋貼兒」。
4. 形容詞名詞化如:「今兒」(今天)。
5. 特別意義如:「撥魚兒」(稀麵撥在湯裡的點心)。
6. ㄦ化韻的發音條例
  就ㄦ化韻的讀法來說,有些韻加上ㄦ詞尾之後,大致沒什麼變化,只需要快速把舌頭上捲,發捲舌韻母的後半就好,如「ㄚㄦ」、「ㄛㄦ」、「ㄜㄦ」、「ㄠㄦ」、「ㄨㄦ」就是。有些韻ㄦ化必須省略韻尾,用主要元音直接讀捲舌韻後半的捲舌音,如「ㄞㄦ」、「ㄢㄦ」、「ㄣㄦ」便是。有些韻ㄦ化,主要元音必須略加調整,如「ㄝㄦ」由舌前移至舌後;「ㄟㄦ」省略韻尾之後,舌位也要移後;「ㄦ」轉讀「ㄜㄦ」;「ㄤㄦ」與「ㄥㄦ」,韻尾與主要元音合併,主要元音鼻化。
 下面把ㄦ化韻變音條例歸納出來:
1. 「ㄚㄦ」、「ㄛㄦ」、「ㄜㄦ」、「ㄠㄦ」、「ㄡㄦ」、「ㄨㄦ」不變。
2. 「ㄞㄦ」、「ㄢㄦ」變讀「ㄚㄦ」;「ㄣㄦ」變讀「ㄜㄦ」,都省略韻尾。
3. 「ㄝㄦ」、「ㄟㄦ」、「ㄦ」變讀「ㄜㄦ」。主要元音都要略加調整,「ㄟㄦ」還得省略去韻尾。
4. 「ㄤㄦ」、「ㄥㄦ」韻尾與主要元音合併,主要元音鼻化。
5. 「ㄧ」、「ㄩ」加「ㄜ」。
四、上聲的變調
  標準國語的上聲調調值是21114,簡記為214:。比起陰平、陽平、去聲的音長都要稍長一些,調型也沒有其他三聲單純。說話的時候,國語的四聲往往錯雜並用。遇到上聲調,如果依照原來的音長與調型不折不扣地說出來,勢必會顯得時間太長久,發生參差不協調的現象。為求語言的流利,上聲就有了以下的變調情形:
1. 全上: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把上聲的調值214:讀出來,就叫做「全上」,這是上聲的本調。凡是讀單個的上聲字,或者讀詞尾句末的上聲字,都該讀全上。
2. 前半上:把全上調值的末尾上揚部分消去,只說211:的調值,就稱為「前半上」,簡稱「半上」。調號記做「L」或「^」、。凡是上聲字後面緊跟著非上聲的字,那個上聲一律變調,讀做半上211:的聲調。
3. 後半上
  如果把上聲調值的前半略掉,只餘14:的調值,就叫後半上。後半上調型與陽平相近,一般不易辨別。大凡兩個上聲調連讀,便把前一個上聲變讀後半上。為了方便,或者說變讀做陽平,調值是35:口頭音讀調號就直接作「/」了。
五、助詞「啊」字的連音變化
  語言裡有著「隨韻衍聲」的現象:前一個音節的音尾使後一個音節的音首改變它的發音,以致後音節音首跟前音節音尾發音相同或相近。國語裡的助詞「啊」字,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驚訝或感嘆的口氣,便常常受到前一個字音音尾的影響,原來的「˙ㄚ」就轉變為「˙ㄧㄚ」、「˙ㄨㄚ」、「˙ㄋㄚ」、「˙πㄚ」、「˙ㄖㄚ」、「˙ㄓㄚ」「˙Zㄚ」六類不同的發音,這叫做助詞「啊」字的連音變化。茲摘要如下:
1. 在「ㄧ」「ㄩ」「ㄚ」「ㄛ」「ㄜ」「ㄝ」「ㄞ」「ㄟ」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ㄧㄚ」,通常用國字「呀」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便宜呀、有趣呀、害怕呀、不錯呀、大哥呀、逛街呀、奇怪呀、乾脆呀。
2. 在「ㄨ」「ㄠ」「ㄡ」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ㄨㄚ」,通常用國字「哇」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台柱哇、長高哇、中秋哇。
3. 在「ㄢ」「ㄣ」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ㄋㄚ」,通常用國字「哪」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分攤哪、純真哪。
4. 在「ㄤ」「ㄥ」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πㄚ」,通常還是用國字「啊」字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感傷啊、天燈啊。
5. 在「ㄓ」「ㄔ」「ㄕ」「ㄖ」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ㄖㄚ」,通常仍用國字「啊」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稿紙啊、小吃啊、雄獅啊、生日啊。
6. 在「ㄗ」「ㄘ」「ㄙ」之後的「啊」字,都轉化為「˙ㄓㄚ」(˙Zㄚ),通常仍用國字「啊」來表示這類音。
例如:寫字啊、語詞啊、自私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耀昇的異想世界 的頭像
    耀昇的異想世界

    耀昇的異想空間

    耀昇的異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