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事生情的抒情文

  抒懷、感慨、泄憤、悔過之類,是就抒情文的寫作目的,或是抒情文裡所抒的什麼情感來作分別的。如果以抒情文的寫作對象來論,抒情文還可以大別為因事生情的抒情文、因人生情的抒情文、觸景傷情的抒情文和睹物思情的抒情文四種。  情感由事情觸發引動,繞著事情翻騰起伏,直至事情結束,仍在心中周折盪漾,久久不去;遣便是因事生情的抒情文了。陳源的「哀思」,稱得上是這類抒情文的典型。  這一篇文章,是記敘作者對舉世景仰的人物-- 國父 孫中山 先生的追思與哀悼。事情的發生,要從民國十四年的三月說起。十二日上午, 國父因肝病逝世,當日下午在協和醫院入殮。十九日上午, 國父靈柩要安置在中央公園的舊社稷壇大殿,奉行祭典。當靈柩從協和醫院出發,移放中央公園時,參加行列的有十多萬人。  第一段,作者就敘述他雜在人群中,瞻望到 國父奉安送殯的行列。沈雄的軍樂、白幡、黑紗和千千萬萬少年,交織成的悲哀氣氛,激起了作者內心的酸痛。接著,他回想起兩次親自見到 國父的情景,第一次是 國父下野,但是特地到滬寧車站去看他的(包括作者在內),仍然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作者對他的印象,不過是「溫文端正的面容,光光的頭髮,面上微微露著和藹可親的笑容」。  第二次的見面,由於吳先生的幫忙,作者更進一步的看出他「秀美的面容,優閒的態度,完全表現出一個書生政治家來」;更從中感覺到「政治 家像孫 先生這樣地有氣魄而無架子的,我到歐洲以後還偶然見過,在中國可以說沒有。」的深刻印象。  最後,作者用靈柩的出現,來結束他的回憶;並且用當前的情景,配合回憶形成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 國父每次「下臺」的時候--一次走下政治舞臺;一次走出人生舞臺--都有千千萬萬的群聚追隨他,或歡迎、或哀悼呢?「與其說是他的功業,還不如說因為他的偉大的人格吧!」作者在結束之前,給了我們他思考後的答案。  這一篇文章,用樸實真切的文字,敘述 國父出殯的經過,引導我們跟他一起站在路旁瞻望,使我們也感受到當時那分哀戚之情。雖未明說,卻深深寄託在敘事當中,是很自然、有層次的抒情文。  因事生情的抒情文就是這樣,得把親身體驗和情感發洩結合在一起。如果那件事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那麼一定要全心全意的觀察過,瞭解領會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兒,這樣的抒發,才能讓人有「同感」,也才能發揮這種抒情文的效果。


細說作文之四十七,原刊7698日 「青年日報」國中學生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耀昇的異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